(原创)东方新哲眼中的莎士比亚之七(十四行诗3)
孔祥新
社会最高权力易主后,莎士比亚的思想艺术成就面临“生存还是毁灭”的自我权衡抉择。从107——126首诗中,我们不难蠡测到莎士比亚与时俱进,对伊丽莎白女王和詹姆斯一世的态度变化。莎士比亚由衷情于伊丽莎白女王到移情于詹姆斯一世,这与诗人的品德无关,犹如妻死而续弦,又如同时代的思想大师培根(公元1561——1626)一样,主张共和制却依然紧贴皇室,这只能证明他们的自我权衡智能,具有正确的前瞻性。据史料记载,莎士比亚“移情别恋”后,的确实现了自我权衡价值的追求目标:不但结束了令他羞愧的优伶生涯,能够专心致志地进行创作,且成了詹姆斯一世的御前侍从,过上了梦寐以求的“体面生活”。没有伊丽莎白,就没有莎士比亚;没有詹姆斯一世,就没有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艺术高峰。而这一切,皆取决于诗人的自我权衡智能的正确抉择。
从127——152首,诗中的“黑肤情人”,主要象征詹姆斯一世。“我情人的眼睛乌鸦般漆黑/眉额也黑不溜秋,像是哭丧人”(第127首)。“你一点也不黑,除了你专横跋扈/我想那种诬蔑因此才不胫而走”(第131首)。“这样我就会发誓说美本身就是黑/凡缺乏你这种黝黑者都丑陋猥獕”(第132首)。“因为我曾说你艳丽并认为你美/可你像地狱那样暗,夜一般黑”(第147首)。“因我说你美,更会发假誓的眼光/便不顾事实而坚持这个弥天大谎”(第152首)。从以上的诗句中,我们不难看出詹姆斯一世执撑政权的艰难,诗人对其解散国会,鼓吹君权神授倒行逆施的贬抑,以及诗人对“黑肤情人”无可奈何“爱恋”的矛盾心理。
莎士比亚之于十四行诗的创作,贯穿了他艺术创作的始终。早期的十四行诗作,不够成熟,不宜发表;中期的直接写给伊丽莎白女王,不能发表;154首刊发后的作品,没能发表。而传世的154首诗作,艺术手法娴熟,气韵贯通,熔史诗与抒情诗于一炉,又避免了荷马史诗的繁庸与传统抒情诗的空洞,是诗人把亲身经历的两位君王,放在自我权衡的天平上重估后的真实记录。这154首诗作,应写于伊丽莎白女王驾崩后的1604年到1608年之间。“当四十个严冬把你的额顶围击/在你那片美之原野上掘出深沟”,诗中的“四十”,是指诗人的真实年龄,莎士比亚在第2首中,告诉了我们此诗的写作年代。若把第2首与第77首放在一起赏析就会发现,诗中的“你”不只指代伊丽莎白女王,还指代诗人自己。因为强烈的“自我主权意志”,是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中的最主要内容。诗人征服情人,战胜竞争对手的唯一法宝,就是靠“大脑孕育生养的子女”(第77首)。1——152首诗作,“孕育生养”于1604年到1607年悲剧创作的艺术高峰期间,最后两首,则生产于传奇剧创作之初的1608年。
莎士比亚十四行诗,是其剧作思想内容的浓缩;莎士比亚剧作,是其诗作内容的扩充。而莎士比亚本人却把154首十四行诗作当成“珍宝”,其价值要高于剧作,这有刊行于1608年的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》的出版商索普的刊行献词为证:“献给下面刊行的十四行诗的唯一促成者W.H先生,值此刊行之际,善意的冒昧者谨祝他幸福无疆,并享我们永生的诗人所许诺的千古芳名。”莎士比亚对“伟大领袖”都未曾许诺过千古芳名,而其殊荣却许诺给诗作的刊行促成者,可见莎士比亚传世的154首十四行诗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。索普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,虽不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作的全部,但所选154首诗,的确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作的精华,也或由作者选定后交于出版商。以莎士比亚严谨的治学态度推论,每首诗作应有具体的写作日期,为规避“文字狱”,刊行时将其删除。索普不了解莎士比亚的良苦用心,“冒昧”将前126首中的“他”改为“她”,虽脱掉了原诗作的第一层“迷彩服”,但过早引起了詹姆斯一世的警觉,迫使诗人过早退出了社会大舞台。若让人类公决,在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与他的御前侍从中只许保留其一,人类将如何选择呢?我想,莎士比亚的在天之灵早已原谅了索普的“冒昧”行为。包括促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刊行的W.H先生,不愿公布其尊姓大名,也是处于自我安全的权衡决策。“文字狱”是社会权力价值体系的衍生物,古今中外皆有,以后也还会有,只不过有的帝王做得赤裸,有的领袖做得巧妙。
有部分莎学专家,以原诗作中的前126首,诗人用“他”指代所恋情人,以此得出莎士比亚是同性恋者的结论。须知,前126首诗作,与其说诗人是在赞美“他”,还不如说诗人在美化自我。通过赞美“他”来表现自我,以博得“女王情人”的垂青,实现自我权衡价值的追求。通过赞美“他”,既能表现诗人超越一切,压倒一切的自负,又可施放烟幕,迷惑情敌对手的视觉。作诗如用兵,出奇方可制胜。由于詹姆斯一世是同性恋者,身边的大臣男侍,皆花枝招展,尽呈妖冶态。故从127首——152首,以“黑肤情人”的“她”指代詹姆斯一世。与其说诗人在责备“她”,还不如说诗人在讥讽“专横跋扈”的同性恋帝王。读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作,欣赏经典黑色幽默,令人忍俊不禁。
2008/3/6于帐庐庵书斋
2009-7-13审定